在疫情的沖擊之下,有人說道,“以無為對抗有為,以不動應萬變。”
然而,餐飲業巨頭西貝賈國龍表示,庫存8億現金只夠支持3月。隨后開展多方自救:銀行多方貸款、員工出借盒馬、開啟外賣配送......餐飲巨頭尚且如此,現金流極其脆弱的中小餐飲更加雪上加霜。而溯源上游,主要客戶為中小餐飲的食材配送商、物流運輸公司、各大生鮮產地及小企業基地,更承其重。短期來看,目前疫情對行業的影響程度如下:線下服務行業>線下零售行業>線上零售行業>線上的其他行業。

目前來看,疫情仍在持續,風險避之不去,思考如何不只是「活下去」,而是從「?!怪懈Q「機」,這是優秀企業管理者者該有的姿態和動作。
對于企業而言,更應該看到這次疫情之后,對市場及消費者長遠的心理影響。
我們發現,很多人待在家里的時間被迫拉長,泡在網上的時間也更長。
消費者許多原來就信賴的商品和服務,被用得更狠了,一些原來不太嘗試的商品和服務,主動或被動嘗試了。
在這個過程中,有一些新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在養成,與之相關的商品/服務品類和行業有了發展空間。
盒馬鮮生網上訂單量同比激增220%(且很多時候一菜難求);美菜復工第一時間面向家庭用戶開放商城后續拓展小區站長。百果園合伙人「李想」曾表示,在疫情期間,百果園通過破局線上經營,自營電商增長了2.5倍,小程序商城同比增長了5倍。這得益于企業自上而下的,“由傳統的線下零售經營方式,向線上電商+線下零售的意識轉型。”國家商務局更是一連多次召開發布會,號召居民線上賣菜,有能力的企業開展生鮮電商送菜到家服務。
受疫情影響,用戶減少了出門頻次,將生鮮采購,尤其是買菜的行為由線下轉到了線上。
對于企業而言,業務轉型成了企業“過冬”的烤火爐,必須做好線下到線上的思維準備。
出于安全考慮,國家商務局一再鼓勵發展生鮮電商,這是一種極簡的O2O商業模式,也成為了疫情下解決民生與疫情擴散難題的極優解決方案:購買:消費者線上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,根據需求進行購買,無需現實接觸,保障消費者安全,也避免發生搶購等事件。流通:減少生鮮流通環節,減少多人多手接觸,從流通上保障食品安全。交付:通過社區電商平臺,送貨到小區,平臺或站長送貨上門。通過不開門面對面接觸的方式,或者通過樓下生鮮自提柜進行自提的方式進行交付。保障最后100米的安全問題。有能力的生鮮企業,在保障企業員工安全與產品流通安全的前提下,生鮮配送企業、傳統零售企業謀求多元發展,線下轉型線上,快速入局社區生鮮也不失為一條道路。
中小型零售電商企業,在保障企業員工與產品流通安全的前提下,借機進入”政府保障供應企業“名單,復工保障國計民生,也將會為企業獲取長遠發展的更多可能。